深度结合中小学课标 历时三年打造的“数理万象”展馆正式开放
时间:2024-12-26 04:52:50 出处:焦点阅读(143)
这个馆厉害了,数理万象它作为课堂教学的深度时年式开重要补充和延伸,可以称之为中小学生科学教育的结合九游“第二课堂”。8月8日,学课广东科学中心历时三年打造的标历“数理万象”展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该馆也是打造的展广东科学中心首次以基础科学为主题命名的常设展馆。
据介绍,馆正“数理万象”展馆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数理万象展项123件,深度时年式开以引导观众“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为核心教育目标,结合从科学现象出发,学课结合科学家们的标历九游探索发现历程,通过丰富的打造的展互动形式,展示了数学、馆正声、数理万象光、电磁、力学、流体、量子等多个领域的科学内容。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数理万象”展馆的设计充分结合了中小学课标,满足中小学生课外学习的“硬需求”。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该展馆的研究设计团队与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教育专业的教授和学生经过深度研讨,在策划展馆展项时,充分结合中小学科学教育、数学、物理课标,展示内容涵盖中小学科学、数学、物理等课程的经典内容,并配套开发了面向中小学生的系列研学课程和教育活动,后续还将联合学校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引导学校老师利用展项自主开发教育资源和课程,将展馆真正打造成中小学生科学教育的“第二课堂”。
在展项及课程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还特别侧重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的学生的适用性。以“蛇形摆”展项为例,面向小学生,更多的是引导他们发现并观察蛇形摆动的神奇现象;面向有物理基础的初中生,则引导他们加深对摆的周期与摆长关系的认知;面向高中学生群体,则可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摆长、重力加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结合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助力孩子建立起完整的探究体系。
广东科学中心副主任邱银忠告诉记者,“数理万象”展馆建设过程长达三年。其间,设计方案反复修改,甚至一度推倒重来。“之所以以如此大的决心、投入如此大的时间和精力,就是为了改变‘千馆一面’的风格,将知识科普转变为科学素养的提升。”邱银忠称,展馆一改科技馆堆砌展品的设计思路,摒弃过去各个基础学科内容孤立的分布方式,提炼数学和物理的内在联系,将观众“带回”科学发现的现场,体会科学家的研究过程。
这种全新的设计理念贯穿在整个展览的设计线索中。广东科学中心研究设计部部长黄亚萍介绍,展馆以数学、力学、声学、电磁、光学、流体、量子等分区为明线,以科技史为暗线,用科学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将互动展项串联起来,引导公众跳出具体的知识,从更宏大的视野思考科学发展历程。展示内容涵盖中小学科学、数学、物理等课程的经典内容,与中小学课程标准紧密挂钩。展馆中的123件展项与128个课标知识点匹配。
明线、暗线结合的设计思路令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教授汪小虎印象深刻。汪小虎说,通过科学史上著名实验的重新演示,展览还原了科学家们“观察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推理结论”的研究逻辑路径,激发观众动手、动脑、动情,达到跳出具体的科学知识去培养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目的。
广东科学中心高级工程师李锋透露,“为了让校内外的科学教育形成良性互补,展馆后续将开展教师培训等活动,引导学校老师利用展项自主开发教育资源和课程;还将联合教育部门,开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系列研学课程,将中小学相关课程开到科技馆来,使场馆真正成为校外科学教育基地,实现‘馆校结合’强链接。”
在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副主任陈征看来,科技馆是校外科学教育的核心阵地,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数理万象”展馆展项设计令人耳目一新,可以激发观众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参观。陈征认为,广东科学中心的这些探索和实践,有助于打破传统观念上人们对于科普工作是科技创新的“啦啦队”的固有印象,真正落实“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等重要”的“两翼论”,让科普工作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邹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