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时讯视界

时讯视界

奔赴山海 情系凉山!梅州姑娘李佳倪在四川大凉山的支教故事

时间:2025-01-12 06:37:36 出处:焦点阅读(143)

“倪倪老师,奔赴你什么时候回来看我们呀?”“老师,山海山最近过得怎么样?”“老师,情系AG超玩会入口妈妈吃了你买的凉山李佳药,身体好多了。梅州”……这些都是姑娘故事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来力敏小学和索玛花小学学生们近期发给李佳倪的信息。

虽然结束支教生活回到梅州有一段时间了,倪川李佳倪还时不时收到来自大凉山孩子们的大凉信息。2021年6月,支教李佳倪第一次走进大凉山支教,奔赴就被当地孩子的山海山善良淳朴深深感动,还和他们许下“来年再相见”的情系约定。今年3月,凉山李佳李佳倪和朋友们重返大凉山支教,梅州给孩子们播下艺术与知识的姑娘故事种子,感受大凉山独特的风土人情。

念念不忘

跨越两千公里入川赴约

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下飞机后,驾驶汽车在国道上行驶近9个多小时,进入国道348线,行驶在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深渊的盘山水泥路上。越过一个个陡坡,AG超玩会入口经过一个又一个滑坡路段,四川凉山州美姑县的标示牌映入眼帘。再沿着山路盘旋而上,行驶约50多公里,就能听到山坳里传来的琅琅读书声。

3月8日晚上,跨越2000多公里,李佳倪与朋友一行4人终于来到索玛花小学。“老师,你们可算来啦!”学生们围抱着支教团久久不愿松手。

这种熟悉的场景让李佳倪倍感亲切。“我两年前第一次来这所学校支教的时候,他们也是这么热情欢迎我们,这里师资相对匮乏,当地人都很尊敬支教老师。”李佳倪说,因疫情防控的原因,本该于2022年如约回到大凉山的她,只能推迟到今年才赴约。

而她与大凉山结缘的故事,还得从其在中央戏剧学院上大学时说起。当时,李佳倪通过社团活动结识了四川省索玛慈善基金会的一员,并从该成员处了解到大凉山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支教宣传片中,孩子们艰难的上学之路和当地恶劣的环境,深深地牵动着李佳倪的心。于是,2021年,26岁的她动身了,踏上了去大凉山支教的道路。

“当时来力敏小学刚刚建好,正是缺老师的时候,我就号召了6名中戏毕业的同学,一同奔赴大凉山支教了半个多月,给当地孩子们带去音乐、表演、口才、舞蹈等课程。”李佳倪说,因为家庭和工作等原因,她没办法长期驻扎在当地支教,而孩子们无忧无虑、单纯、善良和对知识渴求的眼神,也让她暗下决心:以后每年都要来大凉山支教一段时间。

支教不易

记忆里都是温暖的故事

今年3月,李佳倪召集了三位在梅州的朋友,先后前往大凉山索玛花小学和来力敏小学支教1个半月,教孩子们音乐、体育、书法、手工等课程。虽然当地的条件都在预期之中,但意料之外的水土不服、甲流感染等考验,也险些让他们招架不住。

“这里土壤贫瘠,农作物少,大伙平时基本以土豆、玉米和面食为主,因为不适应这里的气候和环境,我和同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腹泻、发烧等症状。”李佳倪回忆道,虽然大凉山的环境让来自广东的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但在学校的每一天,他们都被满满的爱和感动包围着。

为了更好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除了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外,放学后,李佳倪会和同伴们一同去学生家家访。学生们的家大多都建在山坡上,回家一趟至少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有些路段很陡,还需手脚并用。

李佳倪一行陪孩子们回家。

在家访过程中,李佳倪不仅真切体会到彝族少年每天上学“头顶星光去,披着月光回”的不易,还发现部分彝族家庭的情况是:一间土坯房里,昏暗的白炽灯照不尽屋子里的黑暗,屋里的火塘是一家人生活的中心点,做饭、吃饭、睡觉,一个房间承载了一个家庭生活的全部。

村民家里虽然都不富裕,但是看到李佳倪一行来家访,立马大方地拿出过年才舍得吃的腊肉、鸡肉等招待他们。

“因为房子小,桌椅不够,吃饭的时候他们特意把凳子让出给我们坐,自己则蹲着或站着吃。有些住得近的村民,看到我们去别家家访了,还会在家门口喊话,让我们明天一定要去他们家,尝尝他们家的饭菜。”李佳倪回忆道,有些学生怕支教老师们食物不够,还会背着土豆、玉米来上学,送给支教老师……与村民、学生相处的这些小细节,无一不感动着她。

支教团和孩子们合影。

难说离别

约定索玛花开再相见

在大凉山,绝大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与祖辈一起生活;即使与父母一起生活,父母忙于生计或农活,也没有时间照料孩子们日常的起居饮食;当地10余岁的孩子在家里已是半个劳动力,除了念书,他们还要承担种地、砍柴、喂鸡,带弟弟妹妹等职责。

支教老师的出现,对于大凉山的孩子们来说,就像是朋友般的存在,弥补了他们缺失的陪伴与关爱。课堂上,李佳倪除了教孩子们书本上的知识,她还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经常将一些爱国、励志等方面的故事讲给孩子们,激发孩子们的爱国之情和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课堂外,她常常与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唱流行歌曲,PK舞蹈,玩些小游戏。

李佳倪在给孩子们上课。

“我发现很多彝族当地的孩子,他们上学晚,往往上完小学就结婚成家,在家务农了。”李佳倪说,这种情况令她感到心痛。从第一次来大凉山开始,她就常常跟孩子们说,山的外面有个更精彩的世界等着他们,要努力读书,走出大山,才能拥抱更多可能。

在李佳倪的鼓励下,不少学生立下了未来要当科学家、老师、警察等志愿,其中有位她资助上学的学生还考上了镇里的一所中学。看着思想逐渐变化的孩子们,这也让李佳倪更清楚地认识到,或许短短40天内,他们不能让当地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能让孩子们更有走出大山的动力,对于未来有更多元的幻想,这或许就是他们支教的意义所在。

4月底,在李佳倪一行要离开大凉山之际,不少学生自发准备了小礼物送给支教团。其中,他们收到最多的就是学生的手写信。“老师,爱你们!等你们回来”“谢谢老师!”在信中,孩子们用有限的表达能力表达了对老师的不舍与祝福。

学生写给李佳倪的信。

离别当天,当地的十几个孩子执着地追着车,一边跑,一边喊着老师们的名字,李佳倪也忍不住抹了抹眼角的泪花,向他们呼喊:“快回去吧!别摔了!老师以后每年都会回来看你们的!”

索玛花,是杜鹃花的彝语名,有欢迎和祝福之意。李佳倪说,待到明年索玛花开时,她还将回到大凉山,帮助更多的“小候鸟”走出大山。

梅州日报记者:吴海清

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编辑:张晓珊

审核:张英昊

分享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友情链接: